专题信息
【金融知识】信用信息修复≠征信修复
2024-10-15
2023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信用主体依法享有信用信息修复的权利,满足相关条件的信用主体均可按要求申请信用信息修复。文件发布后,一些不法分子故意混淆概念,将信息修复与征信修复、征信修改混为一谈,并发布一些诸如“只要结清逾期账款,就可以申请征信修复”的谣言来误导社会公众。
一、信用信息修复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办法规定,可修复的信用信息是指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中所列的对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包括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
而我们经常所提到的征信,是人民银行出具的个人或企业信用报告,客观记载个人或企业履行信贷合同的相关情况,不属于本次规定的信用信息修复范畴。
因此,信用信息和征信本就是两个内容,彼此适用的法律依据也不同。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概念。无论征信机构还是金融机构亦或是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无权随意修改、删除信用报告中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妄图通过“征信修复”修改信用记录可能导致经济损失、信息泄露、违法犯罪等情况,所以千万不要听信谣言。
二、如果征信出现逾期情况或信息错误怎么办呢?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若信息主体发现信用报告中的信息有错误,信息主体可向业务经办机构或当地人民银行提出征信异议处理。
请牢记,异议处理全程不收费!